關於杏林子故事的作文,400字,急需!

發布 2023-12-31
1個回答
  1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6

    杏林子是什麼樣的人?

    杏林子出生於陝西省阜豐縣杏林鎮,為了紀念她的出生地,她取了筆名杏林子。 12歲時,她患上了一種奇怪的疾病,被醫生診斷為幼年類風濕性關節炎,這是一種由不完整的自身免疫系統引起的緩慢增長的死刑判決,在此之前是無盡的痛苦甚至更痛苦的延誤。

    杏林子頑強地與病魔抗爭,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,她的生命不知道會持續多久,她每天都活在痛苦中。 於是,杏林子決定用喜悅和愛武裝自己,在痛苦中安然無恙地生活。

    邢林子的右手腕上,有一堆密密麻麻的小白點,都是針痕,每當要靜脈注射或者抽血時,醫生們都搖頭嘆氣,他們戳了又戳,卻找不到可憐的血管。 有的醫生經常大汗淋漓,握針的手都在顫抖,杏林子忍不住安慰他們:“沒關係,慢慢來!

    她堅定地說。

    杏林子不僅倔強地與疾病作鬥爭,還學會了如何去愛,如何給予,一點一點地磨練自己的人格。

    一位作家描述了看到杏林後的寫作過程。 她的膝蓋上放著一塊木頭,兩根手指夾著一支筆,顫抖著寫字,每劃一次,她都要忍受巨大的痛苦。 就這樣,杏林子忍著痛苦,完成了20多本勵志書籍。

    她的作品或許不是精美的文學作品,卻是用一種痛苦、一種愛、一種巨大的痛苦寫成的!

    在現代社會,人們為了名利不知疲倦地工作,總覺得社會欠他們太多,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對社會的貢獻是那麼的渺小和微不足道。 邢林子沒有被殘酷的現實嚇倒,他不怕苦,寫了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,在痛苦中找到了幸福,從而過上了光榮而有力的人生。

相關回答
  1. 11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她有一篇文章:珍惜生命。

    杏林子每天穿梭在白色病房裡,照顧病人,那些被疾病折磨的人的悲痛,在聲波穿透耳膜時,也是痛苦的。 我被那些對生命充滿渴望和對醫療信任的眼睛深深地打動了。 用我的血、我的雙手和我的智慧來撫慰那些受傷的心。 >>>More

  2. 14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邢林子筆名,原名劉霞(1942年2月28日,2003年2月8日),台灣著名作家,精益大學榮譽博士。 內政部殘疾人服務中心顧問和志願者團隊負責人; 台北南機場社群發展實驗中心輔導; 伊甸園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創始人;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聯盟創始主席; 12歲時,他患上了一種罕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,手腳腫脹,行動困難。 作品《生活,生活》入選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本第十九課。 >>>More

  3. 2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有一天,一對父子去郊外散步,邊走邊又渴又累,決定在樹下休息。 >>>More

  4. 6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我喜歡花,尤其是菊花。

    夏姐邁著輕盈的腳步悄悄離去,秋小姐來到我們身邊,她用漂亮的畫筆把楓樹染成紅色,把草染成黃色; 她再次施展神通,讓菊花在秋風中綻放出美麗的笑容。 >>>More

  5. 1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我們家鄉的棗子太好吃了! 秋天,山上到處都是紅棗樹。 眺望遠方,又大又圓的椰棗,在綠葉的映襯下,猶如盛開的玫瑰,讓人陶醉其中。 >>>More

  6. 1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桃酥是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,酥脆、甜美、美味。 以前是奶奶給我買的,想起來好像奶奶吃得不多,這讓我感到愧疚。 每次吃桃酥,我都會想起每次買桃酥都買桃酥的奶奶,但她吃不了多少。 >>>More

  7. 1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麻屋,紅色的帳篷,乙個白色的胖子睡在裡面。 “同學們,猜猜那是什麼? 這是我家鄉的花生。 >>>More

  8. 2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《梅不屈》一共414字。

    梅花,是中國民族英雄不畏艱險、不屈不撓的精神的象徵,它被稱為中國最著名的花卉,位列十大名花之首,李來受到古代文人和作家的稱讚。 >>>More

  9. 3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秋姑慢慢甦醒,張開五彩斑斕的雙臂,擁抱美麗的大地。 每年秋天,我們一家人都會去那片銀杏園,今天也不例外。 >>>More

  10. 11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我非常喜歡鮮花,我經常被它們美麗的外表所驚嘆,它們迷人的香味常常讓我陶醉。 我見過很多異國情調的花:玫瑰、牡丹、水仙花、百合,但最讓我難忘的是隨處可見的月亮花。 >>>More

  11. 6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陽台上有兩盆茉莉花,茉莉花的花葉很可愛。 >>>More

  12. 2個回答2023-12-31

    有人曾經講過乙個有趣的故事,一場突如其來的沙漠風暴讓一位旅行者迷失了方向。 更糟糕的是,旅行者裝有水和乾糧的背包也被暴風雨沖走了。 >>>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