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李志之所以能輕易地當上太子,不僅僅是因為自己的天賦,還與兩個兄弟戰敗的結果有關。
按理說,太子李承謙造反最直接的受益者,應該是他的弟弟魏王李太才,他是他母親的同胞。 因為早在李承乾造反之前,李世民就恨之以李承乾的一系列舉動,又因為魏王李泰的一流才華和見識,得到了父親李世民的賞識、尊敬和愛戴,他已經有了取代李泰成為唐朝太子的意圖。
但作為父親,李世民太了解自己的兩個兒子了,李泰和李志的脾氣,李泰心狠手辣,他會報答他的; 李志春仁慈善良; 李泰太像當年的自己了,雄辯而有謀,剛毅果斷,正是因為他太像李世民本人了,所以李世民更清楚李泰一旦當上太子,百歲以後會做出什麼樣的行為。 李世民本人就是乙個“過來的人”,他知道政治鬥爭是多麼殘酷和可怕,所以他更不願意看到這種事情發生。
於是,經過一番權衡,為了保護三個兒子的體貼,李世民拋棄了李泰,改姓李志為太子。 正因為如此,李泰錯過了太子的位置,被李世民壓制,而李志則穩坐太子的寶座,在後期成為皇帝。
-
因為其他諸侯的表現過於咄咄逼人,爭奪太子暴露了他們的劣勢,而李志大方仁慈,不會有太多的手段,李世民立立李之為太子,他也看中了他的性格,為了同時留住其他兒子。
李世民最終選擇李志為繼承人,確實出乎意料,因為在前期的王位爭奪戰中,李志的表現並不突出。 當初太子屬於長子李承謙,他有很強的競爭對手,據史料記載,三子李可和四子李泰是李世民最寵愛的兩個兒子。
與李泰相比,李承乾的優勢在於他是嫡長子,自古以來,在皇位繼承問題上,大多都遵循“立長不幼”和“立子不嬪”的原則,所以在李承乾被廢黜的時候,李世民本來是想讓李泰成為太子的, 但遭到了一些部長的反對,他們以這個理由。
李承謙被廢黜後,李世民問他為什麼造反,李承謙回答說李泰是被迫的,他說如果李泰當皇帝,其他兄弟都活不下去了! 而李泰答應李世民,如果他當皇帝,將來會殺了他的兒子,讓位給弟弟李志。
李世民知道,殺子傳弟的可能性基本為零,而他自己在登上皇位之前也經歷了多次血腥的權力鬥爭,他很清楚,在爭奪王位之下,根本沒有兄弟情誼,李世民最不想看到的就是父子倆反目成仇,兄弟成仇。
在他的兒子中,李承謙暴酷無情,李泰奸詐不仁,唯有李志,善良大方,他有儒家的“仁”思想,既符合皇帝要求的品質,又有大臣們的支援,更重要的是,李世民相信李志的性格不會在登基後殺了哥哥, 所以,在這場王冠爭奪戰的盡頭,李世民選擇了李志。
-
從當時的角度來看,弱小的李智之所以能夠成為太子,是因為沒有其他合適的人選。 為什麼?
李世民通過玄武門的更迭坐上了神的寶座,再加上唐高祖李元的詛咒之言,李世民最怕兒子們重蹈覆轍,於是毅然決然地擁護長子繼承制,也照做了同樣的事情,但是在命運面前, 李世民身為皇帝是無能為力的,而李志能當太子,其實是運氣。
首先,按照當時的繼承制度,長子繼承了太子的位置,也就是之前的李承乾按照正常的繼承制度是太子。但李承謙本人也太過分了,想效仿父親李世民發動政變,強行出宮,卻被董世小鳳把事情曝光,最後李世民廢掉了太子。 只不過廢掉太子,將平民降為平民,已經是李承謙最好的待遇了,否則叛亂必定會被殺。
李承謙被廢黜後,按照繼承制度,輪到李泰當太子了,李泰很能幹,很受李世民的寵愛。 太子李泰的地位是恰當的,但李泰卻想去找李世民,在李世民面前示忠,說如果他當了太子,以後願意殺了兒子,把皇位傳給弟弟李志。
李世民聞言無言以對,連自己的兒子都能殺了,你要是當了皇帝,連我都殺不了,別說你們的弟兄弟兄了,更是難逃毒。 李世民開始對李泰這個太子有些動搖,這時李泰跑去嚇唬膽小的李志,把李志嚇得哭著去找李世民。
李世民見情況不對,還沒立李泰為太子,他已經這麼殘忍了,要是當了太子,他還是有的,所以李世民不想再讓李泰當太子了。 李世民讓長孫無極商量對策,李世民說,讓李志當太子好還是李可好?
長孫無極果斷地告訴李世民,李志符合繼承制度,怎麼可能立李可? 再說了,李可的外祖父是楊光,朝廷裡賊手足,如果李克當上皇帝,秋後算賬,這些人誰能跑掉,李克就沒有機會當太子了。
李志雖然能力一般,但仁義孝順,現在國安,很適合他當太子。
最終,李智莫名其妙地當上了太子,而他的叔叔長孫無極為了消除隱患,找藉口處置了李可,從而保證了李智順利當上皇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