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有14個兒子,卻有12個死了?

發布 2024-09-20
10個回答
  1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7

    雖然很多人認為皇帝是龍的真子,作為他的兒子,也一定能夠享受榮富,順利老去,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。 在朝廷中爭奪皇位,這是非常殘酷的,優勝劣汰最終成為皇帝才是贏家,而其他很多人都有自己非常坎坷的命運。

    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、五子李有、六子李蘇都降為妾。 大兒子因為好色被降為平民,然後不勤奮,什麼都不做,想造反。 五子李優被懷疑挑起叛亂,也被降為平民。

    第六個兒子也被退化了。 次子李寬英年早逝。

    三兒子李可,本來是所有兒子中最受歡迎、最負盛名的,卻被冤枉殺害。

    四子李泰、十一子李歡、十二子李健都病逝。 李泰有幽閉恐懼症死了,另外兩個人也不知道為什麼。

    七子李雲不生氣,很沉迷於享樂,但後來被別人陷害,然後心裡很害怕,於是選擇了自殺。 第八子李震,是因為要造反和反對武則天未能恢復唐朝的繁榮,遂投毒自殺。

    第十四個兒子李明被貶到乙個偏僻的地方,然後被當地官員逼死。

    只有第九個兒子李志和第十三個兒子李福倖存下來。 第九子李志,是因為被列為天子,但軟弱無能,將皇位讓給了武則天。 然後李福是幸運的,雖然平庸無能,但他保住了自己的性命。

    李世民的14個兒子中,只有兩個死得好,其他的不是病死就是自殺,就是被殺了。

  2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6

    皇帝的後代也逃不過這樣的命運。 為了皇帝的皇位,兄弟們互相殘殺。 善死的人很少。

  3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5

    因為兒子很多,難免會有爭奪王位的爭奪,所以應該就是在這種陰謀詭計中死了不少人。

  4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4

    出身皇室的他們,也避不過各種陷害宮鬥,就算不打不搶,母親也會幫他們,情況比人強,所以最後剩下的就是強者了。

  5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3

    那是因為武則天迫害了李家的很多血脈,所以最後,只剩下那十二個人了。

  6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2

    據說,唐太宗李世民雖然有14個兒子,但其中有12個因種原因而死。 原因無非是死於疾病或自殺,或謀殺。

  7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1

    他的兒子們大多失敗了,命運悲慘:其中三人被殺,三人自殺,三人英年早逝。 乙個是“幽閉恐懼症”,兩個被廢黜為“樹人”,然後被流放。

  8. 匿名使用者2023-10-31

   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明朝一代君主,但他的兒子們出生在皇室,死了12個孩子,最後只剩下兩個。

  9. 匿名使用者2023-10-30

    那時候武則天是壞人,背後也對他做過壞事,早死的人很多,就是因為年紀小,太輕浮了。

  10. 匿名使用者2023-10-29

    這種事情在古代皇室中很常見,大部分屬於後宮之爭,其餘屬於兄弟之間的權利之爭。

相關回答
  1. 5個回答2024-09-20

    第一點是,做公主是很反覆無常的。 據史料記載,高陽公主曾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寵愛的公主,也是他掌上的明珠。 身為公主的她自然會伸手張開嘴,連皇帝都得寵溺她,可見她的脾氣,而出嫁的高陽公主自然不會像傳統家庭主婦那樣賢惠賢惠,所以她要做點什麼才能覺得有趣。 >>>More

  2. 11個回答2024-09-20

   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王朝之一,尤其是李世民即位之後。 當時,唐朝走上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道路,此時,國家的經濟、政治、文化都達到了一定的高度。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,高麗的問題再次擺在了李世民的面前。 >>>More

  3. 6個回答2024-09-20

    貞官卒於李治即位二十三年,卒於農曆:貞官公曆23年5月11日:公元649年6月10日唐太宗,封李世民(598年1月23日-649年7月10日)。 >>>More

  4. 5個回答2024-09-20

   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李志繼承了皇位。

    貞官二年(628年)六月,李植生於長安東宮禮政殿。 貞官五年(631年),被封為晉王。 貞官七年(633年),他未上任就任州都督。 >>>More

  5. 2個回答2024-09-20

    不行,娶了唐太宗的妃子武則天,管不了事情,成就了一代皇后! 而且早逝! 我忘了它叫什麼,對不起!

  6. 2個回答2024-09-20

    李世民即後,積極聽取大臣意見,對內以文治天下,虛心接受勸告,嚴格節約,勸民休養生息,使百姓休養生息,國安民,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真官治法。 對外開放版圖,征服突厥、薛延拓,征服高昌、秋慈、吐谷渾,重創高句麗,在安溪設立四鎮,各族和睦相處,被各族人民尊為天可汗,為唐朝百餘年的繁榮奠定了重要基礎。 >>>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