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床上涼滿梧桐月,沒有梧桐的月亮是清澈的

發布 梧桐 2024-09-12
2個回答
  1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7

    摘自:朱淑貞 宋《秋夜》。

    夜深沉,秋風清新,蠟燭頻頻切,心甘情願。

    讓床上涼滿梧桐月,沒有梧桐樹的月光是明亮的。

    翻譯:晚上輾轉反側,難以入睡,秋夜涼爽。 剪了好幾遍蠟燭,馬上就要到三更了,窗外梧桐樹縫隙裡的月影斑駁在冰冷的床墊上,梧桐縫裡的月亮還是那麼明亮。

    秋天的空氣:指秋天的淒涼和殺戮的氣氛。

    蠟燭花:由燈芯灼燒而成的花狀物質。

  2. 匿名使用者2023-11-06

    秋夜朱淑貞。

    夜深沉,秋風清新,蠟燭頻頻切,心甘情願。

    讓床上涼滿梧桐月,沒有梧桐樹的月光是明亮的。

    關於作者]朱淑貞,南宋女詩人。生卒年份不詳。 他是錢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

    出生於乙個太監家庭,年輕聰明,喜歡詩歌、書法和繪畫,有小音韻律。 傳說他因婚姻不幸福而死於抑鬱症。 話語清新婉轉,真誠,悲傷憤怒,悲傷悲傷。

    有詩集《斷腸》和詞集《斷腸》(因自傷經歷,取名《斷腸》為詩)。 [感謝]。

    這首四行詩淺而深,詞語輕盈而有力。 第一句和第二句與主題密切相關,深夜寫“不眠不休”。 開頭一句解釋了“失眠”的客觀原因——秋風晴朗,錦緞稀薄,美人夜不眠。

    第二句話剪輯了乙個典型的動作——“頻繁切割蠟燭”。 “蠟燭花”是燈籠花,古人認為燈籠花是一種喜事的預兆。 有杜甫的詩作了證明:

    他對燈籠太滿意了,酒和綠在相親“(《獨自喝酒成詩》)。 頻繁的點燈,本該讓人賞心悅目,但她卻無法驅散眼前的苦澀。 “頻率”二字,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動盪。

    “想要再三”,呼應前一句中的“長”,是入睡的瞬間,但她卻要獨自切開紅燭,凸顯了詩人難以忍受的孤獨、孤獨和悲傷。

    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由敘述和場景寫成的。 如何擺脫這種無邊無際的孤獨? 睡吧,這裡的“困”構成了與之前輾轉反轉,形成一波三折。

    當我垂下眉毛時,我看到床上布滿了斑駁的月光和梧桐樹葉,但床還是冷的,誰來送溫暖和安慰? “涼”字,與詩名中的“秋”字、第一句中的“清”字相對應,不僅再現了天氣的涼意,也凸顯了心境的孤獨與淒涼。 結語以“風景”結尾,意境清晰高大,感人深遠。

    場景由室內轉為室外,望著昂首挺胸的月亮,缺了梧桐樹,一輪明月,四田空空如也,詩人的心似乎暫時獲得了超然,但望月懷著人,心又在上公升,她怎麼能安然入睡? “思念”字,既寫出了梧桐枝葉遮住明月的朦朧之美,也暗示了詩人的失落與惋惜之情。 第三、四句在場景中充滿深情,景物傳達感情,不說“憂”二字,句句憂愁。

相關回答
  1. 1個回答2024-09-12

    旅人憂心忡忡,想故鄉之人,故鄉長,人遠,情之哀傷。

  2. 4個回答2024-09-12

    絕對重要的解釋,絕對(絲綢+顏色=絕對)對(兩個人成“一對”)重(千+裡=重)到(半腰=到)。

  3. 4個回答2024-09-12

    隨著樹木的老化,樹皮表面變厚,並布滿了累積的疤痕,這是滄桑的痕跡。